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存在一个耐人寻味的矛盾现象:历史的车轮需要杰出人物来推动前行,然而这些推动者却常常沦为历史进步的牺牲品。由此好牛,人们不禁得出一个略显悲凉的结论:功高震主者往往难有善终。
让我们来回顾几位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命运:
商鞅推行变法,彻底革新了秦国的经济体系,引领秦国踏上了富国强兵的征途。然而,秦惠文王继位后,虽沿用了商鞅之法,却对商鞅本人心生嫌隙,最终将其车裂,并诛灭其全族。
李斯亦是如此,他辅佐秦始皇一统六国,在政治、文化、文字、度量衡、法律等诸多领域实现了华夏的统一。然而,这位功勋卓著的丞相,最终却死于自己亲手扶立的秦二世胡亥之手。
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,若非他的鼎力相助,刘邦能否夺得天下尚存疑问。韩信从未有过谋反之心,失去兵权后更是毫无反抗之力,却仍难逃吕雉的毒手。
岳飞、于谦、张居正等人,亦因功高震主、触犯他人利益、遭人忌恨、赏无可赏、罚无可罚等原因,最终只能以死来换取他人的安心,用死来维系朝局的平衡。这些足以改写历史的天才人物,似乎注定要以悲惨的结局收场。
展开剩余80%然而,张良却是个例外。从追随刘邦起,到刘邦称帝大封功臣,再到刘邦离世,张良始终是刘邦最为倚重的智囊,被公认为刘邦及汉集团的首席臣属。即便张良去世后,他的后代也安稳度过了两百余年。
张良究竟凭借什么得以全身而退,未被卷入汉初诛杀功臣的漩涡之中呢?
这要从刘邦大封功臣时,张良与刘邦的两次对话说起。张良的言辞之高明,在整个历史长河中都极为罕见好牛,充分展现了其顶级智慧。这不仅是张良为人处世的准则,更是臣子与君王相处的最佳模式。
在刘邦集团中,无人有意识地效仿张良,因此汉初的功臣几乎被刘邦、吕雉诛杀殆尽。
让我们重温天下初定、刘邦论功行赏时,张良如何温暖刘邦的心,并为他解决封赏功臣的难题的:
公元前201年(汉六年),天下刚刚安定,登基称帝的刘邦开始分封大臣。这是一项极为棘手的任务,人人都历经百战、伤痕累累,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,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功劳最大,且存在相互比较的问题。尤其像夏侯婴、樊哙等从沛县就跟随刘邦起兵的将领,他们天然地认为天下是他们共同打下的。
果然,分封刚一开始,刘邦欲封萧何为万户侯,武将们便纷纷表示不服。他们认为萧何并未立下战功,若如此封赏萧何,其他人将如何安置?刘邦反驳道:“你们与萧何相比,萧何是人,你们不过是狗。”众将虽不敢再言,但内心未必信服。若此情况持续下去,刘邦的高级官员内部将难以团结,后续的治国团队甚至可能失去凝聚力。
在这一过程中,张良发挥了两个关键作用:
一、刘邦明确表示,尽管张良未立战功,但汉军的每一次胜利都得益于张良的运筹帷幄。他让张良在齐地任意选择三万户作为自己的食邑。
张良却这样回应:“当初臣在下邳起兵反秦,在留县与陛下相遇,这是上天对我的安排啊!因为陛下愿意采纳我的计策,我才侥幸有了一些正确的预判。我对留县怀有深厚的感情,恳请陛下将留县封给我,我便心满意足了,万万不敢承受三万户的食邑。”
正为分封之事焦头烂额的刘邦,听了这话,心中定感温暖无比,甚至感动不已。张良并未提及自己的功劳,反而认为最大的幸运是遇到了刘邦,是刘邦给了他施展才华的机会。而且好牛,他要留县,这是胜利之后不忘根本之地。这就像一对恋人修成正果后,共同回忆初次相遇的情景。你说刘邦能不更加信任张良吗?
而且,张良作为公认的首席功臣,其分封尚且如此谦逊,其他人还好意思争功争地吗?这就相当于堵住了所有人的嘴,若觉得不公平,那就自比张良。
也就是说,张良这一举动,于他自己而言,是功成身退的明智之举,是不忘初心的真诚表白,是忠君爱国的体现,彻底消除了皇帝对他的防备和猜忌;于刘邦而言,是对他多年辛劳的一种慰问,给予了他极大的心灵慰藉,也为他接下来的工作铺平了道路。
这样的张良,对刘邦来说,无疑是一剂既不苦口又甜心的良药。你说这样的臣子,君主会杀他吗?当然不会,因为这样的臣子不仅对自己没有任何威胁,不会给自己找麻烦,还是自己绝对有效的智囊啊。
这就是张良的全身而退之策。今天我们讲起来似乎简单,但纵观历史,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能如此行事。几乎所有的功臣,甚至皇帝的亲人,都希望皇权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,每一个人都在不停地索取、再索取,每一个潜意识里都在给皇帝添堵。几乎每一个有作为的皇帝,最后都只能无奈地慨叹自己是孤家寡人。
二、解决中下等将领的分封难题
核心成员如张良、萧何、韩信、曹参等二十余人分封完毕后,中下功臣却争论不休、无法决定。这些人集体坐在宫中阁道旁的沙地上窃窃私语。
刘邦问张良:“这些人在谈论什么呢?”
张良回答:“这些人在密谋造反。”
刘邦惊讶地问:“为什么会这样呢?”
张良解释道:“陛下是平民起兵如今贵为天子,而受封赏的都是萧何、曹参这些与您亲近的部属,而得罪过您的都被诛杀了。现在军吏们在计算自己的战功,他们认为将全天下的土地都拿出来也不够封赏。这些人既担心陛下无法全部封赏,又担心自己因犯下的过失被陛下诛杀,因此他们聚在一起密谋造反。”
刘邦又问:“那这可怎么办呢?”
张良说:“陛下平时最憎恨的、大家都公认的、谁是最突出的?”
刘邦说:“雍齿,他曾经多次侮辱我,和我也有旧怨,我早就想杀了他了,只是他立下的功劳太多,所以不忍下手。”
张良说:“赶紧先对雍齿论功行赏,以此昭示群臣。大家看到雍齿都被封了,人心就会安定下来。”
于是刘邦设宴封雍齿为什方侯,并当众催促丞相、御史抓紧时间为大家定功封赏。众人看见雍齿都能封侯,那自己也没有什么好担忧的了。
这就是张良在汉初所做的两件事。通过这两件事好牛,想必读者也就明白了,为什么张良能全身而退,没有像其他功臣那样被诛杀了吧。
发布于:山东省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