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一代孩子着实可悲:每一个假期都如此关键浩广配资,但整个人生失去了意义。
作者:蝎子号,蓝橡树主编。
大家好,我是蓝橡树的主编蝎子。
最近,读了南方周末的报道《高考后的暑假去补课:“赢在大学起跑线上”》,实在是很多话不吐不快。
话说中国小孩从小就在吃一个巨大的“饼”:无论补课多累,考试多难,家长总会告诉你——考上大学就好了,考上大学就轻松了。
然而谁能想到,这代孩子即便考上大学,依然难逃补课的魔爪。
“高大衔接班”,全称“高中-大学衔接班”。为了赢在大学起跑线上,高三毕业生暑假提前学习大学课程。
照这个趋势,以后是不是还有“学工衔接班”、”婚恋衔接班“、”育儿衔接班”、最后再来个“退休衔接班’”?
理论上说,后面这几个衔接班可能真的有用。
本文作者:蝎子号
12年国际教育新媒体从业,长期关注国内双语学校、课程产品,以及AI前景。
家有11岁体制内的娃,亲子跑步、亲子阅读的超级发烧友。小红书账号同名。
「高大衔接班」,到底学什么?
7月20日,北京海淀区国际财经中心,教室里坐满了学生和家长。角落里有块海报,上面写着——大一新生暑假蓄力,入学抢跑一步。
这个「高大衔接班」究竟学什么?南方周末的记者进行一番暗访,发现衔接的内容产品非常丰富,主要分成三类:
1.学科知识「抢跑」
第一类是学科学习,以英语和理科为主。
销售顾问一上来就单刀直入,劝记者赶紧报个英语六级班,理由是:“高考英语147分的孩子都在学六级了,提前学肯定比上大学再学要好。”
除了英语考级,数学预科班也是许多机构的重点项目。理由很简单,大学数学的挂科率高,会直接影响奖学金、评优乃至保研,不提前学不行。
2.生涯规划「全包」
生涯规划也是衔接班的非常受欢迎的产品。
授课内容从办公软件技能,到考公选调、保研出国、自媒体创业,乃至如何混学生会、提升演讲口才等等,课程琳琅满目,目标无非是“帮助新生更快融入大学生活”。
甚至还有报价高达15800元的“生涯发展夏令营”,为期8天的课程,从财商、面试、无领导小组讨论、有效社交,一路教到恋爱心理、礼仪形象,乃至简历投递。
宣传语非常诱人:“参加了夏令营,你就很清楚上大学要做什么,你是有目标的!”
好好好,人生这条轨道,算是被培训机构玩明白了。
3.考研内卷「提前」
第三大类包括考研辅导、竞赛、转专业等学术考试。
大一就要准备考研吗?培训机构说要就要。
销售的话术是,现在高校保研竞争激烈,要追溯学生大一到大四的绩点,一点都不能松懈。
因此“保研陪跑”应运而生。从进大学开始,机构就为学生配备导师督学,提供全程“保姆式”服务。主打一个专人指导,不走弯路。
在衔接班的试听课上,记者看到不少稚气未脱的高中生,由父母陪着前来试听。“尽管多数时候他们知识发呆,还没养成大学生那样在课堂上玩手机的习惯。”记者记录。
家长们明显比孩子更焦虑,其中一位家长好不容易把孩子拽到课上,他告诉记者说:“现在给孩子灌输一些知识,总比不灌输要好,没有坏处。”
回想起我高三毕业的那个暑假浩广配资,那或许是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一个夏天。
我和同学第一次去陌生的城市旅行,没心没肺地聚会,没日没夜地看小说……再也没有学习压力和考试了,整个人都松弛地像做梦一样!父母也乐得放手,毕竟18岁了,考上大学就意味着阶段性“上岸”。
这一代孩子的每一个假期都变得无比关键,他们的人生处处都是快车道。想来也实在可悲!
大学全面「高中化」
我把这条新闻转发给在大学当辅导员的同学,他的反应更出乎我的意料。
他告诉我,衔接班不算什么,现在大学「高中化」现象非常普遍。
过去我们总觉得,进了大学就都是成年人了。但如今相当数量的大学生,还是需要无微不至关怀的「宝宝」,始终没有脱离父母和学校的关怀,配套的大学管理模式都在高中化。
辅导员朋友说:“最近十年趋势特别明显,越来越多家长私信我,事无巨细地沟通孩子的情况,我们对学生个人生活的关注也更细致了。”
根据《谷雨数据》的报道,早操、晨跑、晚自习、月考……这些常见于高中的管理措施,正在被不少大学借鉴。
为了整顿学风,西北政法大学从2025年3月起,在教室里挂上了“手机收纳袋”,要求学生上课前“手机入袋”。教室里安装3个监控探头,监督课堂秩序。学校提出的要求是,提升到课率、前排就座率、抬头率,并称之为“三率”。
西北政法大学每间教室都挂着手机袋。大一学生还要进行晨读。(南方周末记者杜寒三/图)
2024年,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发布规定,禁止学生在课上使用任何电子设备,一度冲上热搜。
不光学校把学生当高中生管,父母也无法真正放手。从孩子收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,家长就忙活起建群。
学校群、学院群、专业群、班级群……五花八门。
家长对大学生活的参与热情,让大学生们非常烦恼,他们在社交媒体吐槽说:“我都19岁了,我妈还在大学家长群里回复‘收到’,‘点赞’,太窒息了……”
比起大学生的反感,家长们倒是非常欢迎。家长刘女士说,自己的儿子在外地上大学,关于孩子的大学生活他知道的不多,家长群就是一个不错的平台,辅导员会及时通知。
《三联生活周刊》去年做过一期封面报道,称这代大学生是「不沟通、不恋爱、不发言」的三无学生,与之形成对照的,是这代家长「不放手、不信任、不反思」。
总之,在学校和家长无死角、立体式的关怀下,本该走向成熟独立的大学生,陷入了“习得性无助”。
他们被动、迷茫,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,像流水线上的标准件,被动地等待指令,最终成为了「优秀的绵羊」。
绩点、升学与就业的三座大山
大学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高中化的?
答案就藏在大学生们的口头禅里:大学生活的自由程度,取决于你想不想“上岸”。
这个“岸”,可能是研究生,是公务员,是事业编,或是一个体面的工作。而通往个“岸”的通行证,就是“绩点”。
绩点,是大学里持续整整4年的「高考」。
西班牙思想家奥尔特加·加塞特在《大学的使命》一书中旗帜鲜明反对绩点:
“在一种理想状态下,大学教育培养完整的人,是唤醒火苗,而非扼杀火焰。而这里的火候大小,是难以用学分和绩点来量化的。”
然而在激烈竞争下,绩点却成了衡量学生价值最直接的标尺。它不仅关乎奖学金和荣誉,更直接与保研、考研复试、出国留学甚至求职挂钩。
“唯绩点论”的评价体系,将学生死死钉在一条跑道上。为了获得高绩点,大学生们从选课开始,就充满了功利的算计。
兴趣靠边站,哪些「水课」能用来拿高分,是学长学姐们秘而不宣的攻略。老师的价值也不再是上课好不好、学术严不严紧,而是是给分大方不大方。
当教育的功能从“育人”滑向“选拔”,「大学高中化」便成了必然结果。为了从选拔中胜出,大学四年成了一场备考,高中化的管理措施也就有了发展的土壤。
所幸,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“唯绩点论”对大学教育的侵蚀。前不久,包括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复旦大学、在内的多所顶尖高校,纷纷开启学业评价体系改革。
北京大学宣布自2025级本科生起全面取消绩点制度。清华大学、复旦大学也通过推行等级制、设立“通过/不通过”课程等方式,弱化绩点的区分度。
不管如何,大学应该拒绝成为“绩点工厂”;大学生应该拒绝成为流水线的零部件。
「空心病」蔓延
高大究竟衔接啥?
2016年的一次演讲中,北大的心理学教授徐凯文首次提出「空心病」的概念,表示「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」。如今近10年过去,空心病的现象不仅没有减少,还在各地蔓延。
博士生导师刘永谋在众多高校讲课中,最大的感受是:这几届本科生,突然变得很呆,可以说是呆若木鸡。
大学的课堂越来越沉默,上课静悄悄,没人说话,没人争辩。人手一台电子产品,眼睛直勾勾地看着,时不时划拉一下。
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肖知兴教授无奈叹息道:“这一代孩子身上的元气、锐气和内力好像越来越少了。……没有内驱等于内心深处没有发动机。”
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被衡量、被评价、被排名的状态中,就不得不去追求效率和利益的最大化。
情感、好奇心、人际关系这些属于「精神生活」的东西,在这种体系里自然不值一提。
所以大家往往会发现,成绩越好,绩点越高的学生,更容易出现空心病,他们的精神生活更容易崩塌。
可是,我们用精神生活为代价,换回来的东西,在未来是否还有价值?
例如,人工智能时代,还需要那么多的知识性学习吗?我们卷了12年的知识学习还不够吗?
在AI全天候24小时提供标准答案的时代,那些无法通过课程学习、无法被AI替代的,比如共情、沟通、爱与被爱的能力、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,才是在未来安身立命的核心。
所以回到最初的话题:「高大衔接」究竟应该衔接些什么?
结合我自己的经历,我能想到几点——
1.大量的、广泛的阅读
跳出专业课本和考试大纲,去读那些“无用”的杂书。过去的12年我们为了考试而学习,那么把大学的假期留给漫无目的博览群书吧!
去看人文历史、去读自然科学、去翻阅名人传记、还有各种各样的小说散文,去看人类群星闪耀时的精彩记录……
从之,放过自己,阅读的目的不是考试,而是为了打破信息茧房、扩宽自己的知识点,建立属于自己的、更多元的认知体系,去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。
2. 投入真实的人际关系
去好好结交真实的人。交朋友,谈恋爱,不要害怕摩擦和消耗,不要害怕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欢喜。
人际关系(尤其是恋爱关系)是一面镜子,在与他人的互动中,有些东西会反弹回来,那才是你真实的自己。
在人际交往中,我们能学习共情、责任、包容,最终找到自己。
3.参与社会活动
社会是最广阔的课堂。
利用假期旅行、实习、做公益、运动,或者学一门手艺等等,尽情地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。
通过一些“无用”的事,走进真实的社会。用脚步丈量土地上,与形形色色的人交流,从而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锚点。
4.独立生活
从学做一道菜、规划一次独立旅行开始,提升自己的生活能力。如果去外地上大学,各种生活的琐事也需要自己操心,比如如何规划生活费,是不是需要打工?要不要开始做自媒体?
18岁要努力做一个大人,让父母相信自己已经成年,让他们放手,首先必须要做一个能照顾好自己的人。
结语最近,总看到有人吐槽,说「上大学就是真金白银花钱,换回一张废纸」。在学历贬值当下,如何让自己的大学四年时光变得更有价值,变得更重要了。
我想,只有毅然抛弃「高中生思维」,拒绝被大学圈养,这届大学生才有机会长大成人和独立。毕竟大学的意义,从来都不是灌输知识的工厂,而应该是自由成长的旷野。
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