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报道双悦网,2025年6月,印度政府一纸禁令突然切断了流向日本的稀土资源。
东京措手不及,全球稀土供应链神经再度紧绷。这场看似寻常的贸易暂停背后,藏着日本一个持续十三年的战略幻觉破灭的巨响——他们宣称摆脱中国稀土依赖的“印度样本”,原来不过是建在流沙之上的空中楼阁。
时间拉回2010年,中日关系风波引发中国对日稀土出口收紧。
日本市场稀土价格瞬间飙升20倍,汽车生产线停摆,电子工厂静默,整个工业体系濒临窒息。这场剧痛让日本砸下1058亿日元巨资全球寻矿,誓言摆脱对华依赖。当印度以“全球第五大稀土储量国”(约690万吨)的姿态出现,日本如获至宝。运输距离近、承诺供应稳,印度被描绘成完美的替代者。2012年合作协议墨迹未干,日本丰田通商甚至在印度设厂加工,构建起一条看似独立于中国的供应链。
十三年间,日本心安理得地享用着“印度稀土”,自认战略突围成功。
然而残酷的真相被2025年中国的出口管制政策无情撕开。
印度表面拥有可观储量,其2022年实际产量却仅有2900吨,不到中国21万吨年产量零头。更关键的是,印度极度缺乏稀土提炼能力。所谓的“印度稀土”,实则是印度从中国进口原料,经简单转手加价25% 后卖给日本的“贴牌产品”。印度扮演的只是一个技术匮乏的“二道贩子”。当中国收紧出口源头,印度供应链立刻断炊,其自身电动车产业也因稀土磁铁短缺面临停产危机,这才有了2025年6月印度外交秘书唐勇胜向中方紧急求援的一幕。
印度外交秘书唐勇胜(资料图)
日本的“多元化”战略双悦网,原来从未离开过中国的掌心。
印度按下暂停键,表面是冠冕堂皇的“环保整顿”,实质是一场精算的博弈。
首先,印度自身需求激增。随着“印度制造”战略推进,国产电动车、军工装备对稀土的需求已超过其供应能力。其次,这是向日本施压的筹码。日印在技术转移、市场准入等关键议题上长期存在摩擦,稀土成了印度手中一张能刺痛日本的牌。更深层的原因,则是印度在观望中美稀土博弈的风向,试图在夹缝中寻找新的战略空间。
2025年6月,印度防长辛格赴青岛参加上合防长会议时一句“印中是搬不走的邻居”,道出了现实的地缘羁绊。
印度防长辛格(资料图)
禁令一出,日本短期内尚可依赖约180天的战略储备支撑。
但若僵局持续,其新能源汽车、精密电机、风电设备乃至军工制造都将承受巨大的成本与时间压力。更让东京难堪的是,这彻底暴露了其关键资源供应的脆弱性。曾被寄予厚望的印度渠道轰然倒塌,而转向非洲或东南亚采购又面临技术与运输的短板。
讽刺的是,十三年来日本为高价“印度货”支付的巨额溢价,最终换来的竟是一场空。
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真正的“稀土心脏”。
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是:中国掌控着全球70%以上的稀土供应与超过90%的精炼产能,核心专利占比更是高达80%。无论日本如何腾挪,印度如何盘算,都无法绕开中国在稀土领域构筑的全产业链护城河。
稀土(资料图)
印度对日本的断供,反而让全球清醒认识到——稀土的命脉,从未真正易主。
十三年的高价采购,十三年的战略自诩,最终在现实面前摔得粉碎。
日本为“去中国化”支付的不仅是金钱溢价,更是昂贵的时间成本与战略误判。印度的仓促断供撕开了全球稀土博弈的遮羞布:所谓的供应多元化,在缺乏全产业链掌控力的情况下,终究是沙上筑塔。当“工业维生素”成为大国较量的隐形筹码,每一次资源流向的变动都在提醒世界——地缘政治的天平,往往由最基础的战略资源悄悄校准。
资源自主从来不是口号,而是扎扎实实的技术积累与产业掌控。
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